【杜鹃】杜鹃莳养六要点

【【杜鹃】杜鹃莳养六要点】
杜鹃莳养六要点 杜鹃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 , 它花形丰富 , 花色艳丽 , 花姿优美 。 但杜鹃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 , 若管理不当 , 生长、开花常不尽如人意 , 甚至枯萎死亡 。 所以 , 在莳养杜鹃时 , 应注意以下六要点 。
一、土壤杜鹃喜疏松、通气性强、排水良好、pH值为5至6.5之间、富含腐殖质的酸性土壤 。 以山泥最为适宜 , 也可用腐叶土、松针土、草炭土或腐熟的木屑等 。 忌用碱性土或排水不良的粘质土 。 二、温度杜鹃喜温凉气候 , 多数杜鹃有一定的耐寒能力 。 它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2℃至25℃ , 温度超过30℃时生长缓慢或呈半休眠状态 , 温度低于5℃进入休眠期 , 低于-3℃会出现冻害 。 因此 , 在北方冬春寒冷、干燥的环境条件下 , 应将杜鹃移入室内养护 , 室温15℃最为适宜 。 对于多数杜鹃来说 , 室温不能低于5℃ , 西洋杜鹃不能低于10℃ , 否则越冬困难 。 三、水分杜鹃根系浅且发达 , 根须细如毛发 , 对水分十分敏感 , 怕旱也怕涝 。 一般要求土壤持水量不低于18% , 但若盆内积水 , 也会出现烂根死亡 , 因此浇水多少是养好杜鹃花的关键 。 一般来说 , 应根据季节、天气情况、植株大小、盆土干湿、生长发育需要灵活掌握 。 冬季气温下降 , 杜鹃生长缓慢 , 需水少 , 应适当减少浇水量;春季气温回升 , 杜鹃开花抽梢 , 需水量增大;夏季高温季节 , 应随干随浇 , 午间和傍晚在地面和叶面喷水 , 以降温增湿;秋季天气转凉 , 应减少浇水 , 以防出现二次生长 , 不利越冬 。 从生长发育来看 , 营养生长阶段需水量多 , 花芽形成阶段浇水应少 , 浇水多了会使枝叶徒长 , 花芽减少 。 花芽形成后不易多浇水 , 以防花芽顶端开张 , 翌年不开花 。 浇水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雨水、河水、池塘水最佳 。 如用自来水 , 最好在缸中存放1至2天 , 待氯气挥发后再使用 。 长期浇水会降低土壤酸度 , 所以 , 浇水时可加入0.2%的硫酸亚铁 , 每5天浇一次 。 或加少许食醋 , 每隔半个月浇一次 , 以确保土壤呈微酸性 。 四、施肥杜鹃喜肥 , 要掌握“薄肥勤施”的原则 。 杜鹃根系细而密 , 吸收肥料能力差 , 忌施浓肥或生肥 。 常用肥料有腐熟的饼肥、鱼粉或豆汁 。 杜鹃从花芽分化到孕蕾开花 , 约需8至9个月的时间 , 合理施肥是使杜鹃花繁叶茂的关键环节 。 具体施肥方法如下: 杜鹃谢花后应施以氮为主的肥料2至3次 , 每隔10天一次 , 以促进枝叶生长 。 8月后新生枝叶木质化 , 是杜鹃孕蕾的关键时期 , 应施入以磷为主 , 氮、磷结合的肥料2至3次 , 每半个月施一次 。 此时如不施肥 , 或缺少磷肥或使用豆汁等含氮较高的肥料 , 杜鹃就会只长枝叶不孕蕾 。 冬季休眠期不用施肥 。 开花前施以磷为主 , 氮、磷结合的薄肥1至2次 , 使其开花时花大色艳 。 此时施肥浓度要低 , 过浓会导致花蕾枯焦开不出花来 。 五、光照杜鹃为半荫性植物 , 忌烈日直射和干燥闷热 , 所以养护时应放在半荫通风处 。 六、修剪杜鹃植株低矮 , 萌芽力强 , 枝条茂密重叠 , 横生枝较多 , 不利通风透光 , 故应注意修剪 。 修剪时间宜在春季花后和秋冬之际进行 。 要适时抹去不定芽 , 疏掉过多的花蕾 。 特别是花期过后 , 会有少量枝干枯黄和老叶脱落 , 要及时摘去残花 , 修去病枝、徒长枝及扰乱树形的枝条 , 以改善冠幅和通风透光条件 。

    推荐阅读